体检行业曝出黑幕:护士替医生看报告,抽了血扔掉直接出结果

​体检行业曝出黑幕:护士替医生看报告,抽了血扔掉直接出结果

12月2日,爱康集团董事长兼CEO张黎刚在某年会上曝出体检行业“假体检”丑闻:有一些体检机构在抽了血标本后,根本就不检测,而是将标本扔了直接出结果。

用护士假冒医生看超声; 抽了血,没做检查就扔掉,直接出结果……

虽然这位企业家没有给出明确的证据,但很多人还是愿意相信这是真的。因为这样的结论,切合了当前人们对于体检结果的某些疑虑。近些年来,在人们刚刚接受了某些天价体检并得到身体平安无事之信息不久,却突然在医疗机构发现了不治之症之类的事件,而且并非个例。而此前如新华社等媒体调查也发现,体检行业乱象纷呈。

张黎刚说:

体检到底有多赚钱?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中国健康体检行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预测, 2018年我国健康体检人次将达5.75亿。

2016年我国体检市场容量已经超过1200亿元,预计2018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500亿元。

体检行业在发展规模的同时,质量却没有跟上!

“在我们的行业里有真体检、假体检。很多企业老板在给员工选择体检中心时,只看中价格便宜。但问题是,你不知道帮你们的员工做体检的超声医生,到底是护士还是超声医生,有些同行会用护士假冒医生看超声。有一些同行抽了血做都不做检查,就倒掉了,直接给结果。

为什么能混得过去呢?因为真正得癌症的比例只有千分之三,如果体检中心抽的血做都不做,错误率最高就是千分之三。由于误差比例发生如此之低,在我们行业里有很多不正规的做假体检的公司。”

应该承认,抛弃标本而编造检验结果,对某些体检机构是有动力的,因为检测是有成本的。当前涉及肿瘤检测的成本还比较高,少做一个就是一笔纯收入;还有些检测需要凑齐一定数量“集体检测”,如果标本量不够,实施检测就可能“入不敷出”。这也就是说,抛弃标本而编个体检结果确实有看得见的“好处”。

“造假”不但利益显而易见,而且还挺“安全”,因为被体检者的确很难被发现这其中有什么猫腻,异常结果本就是小概率事件,所以即使编造的数据有误,似乎也是体检者“可以接受”的误差范围。更何况人的身体情况是不断变化的,这边出的数据白纸黑字,几个月后发现的问题,凭什么推翻?

问题是,体检机构即便被证实“造假”了,可能面临的处罚也很轻。现有体检行业遵循的是2009年原卫生部颁布的《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对于出具虚假体检结果的行为,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予以警告,对造成危害后果的可以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或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体检行业曝出黑幕:护士替医生看报告,抽了血扔掉直接出结果

鉴于此,一些体检机构进行检测造假也就不足为怪了。

为什么这种造假多出现在体检机构而很少涉及综合医院?这一方面是综合医院多年形成的集体文化,一般不能接受这种昧着良心造假的行为。另一方面则是,综合医院的很多检查有一定的针对性,医生组一旦发现了与临床结果不符的检验结果会在短时间内复查进行验证,如果存在造假行为,很容易被暴露。

因此,要避免体检机构这种不负责任的造假行为,就应该加强从业人员的守法意识,尽可能让一个具有从业资格的人在此之前,就将规范操作变成习惯,不会轻易违规。另一方面,应该完善检验结果的倒追机制,特别是一些成本较高、对一些恶性疾病诊断有价值的检验,建立标本留存机制,如果体检人在短期内(三个月或半年)发现了与原检验严重背离的病情,则对标本再检验。

体检是健康管理的第一步!但问题重重的体检机构让人如何相信?

人们消费水平提高了,健康意识增强了,体检已成为大家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体检行业也因此迅猛发展。

然而,体检市场迅猛发展的背后是无序发展、野蛮生长。

举个例子,今年8月,国内某知名民营体检机构的一家门诊部,被证实存在冒名医生、体检报告无医师手写签名、违规开展CT放射诊疗活动等三大违规行为。

郑州市健康管理协会秘书长郭艾梅回忆近10年来的行业发展,她表示,体检行业在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这些:

1. “套餐式”项目过于泛滥,没有个性化,没有针对性。

“套餐”的体检模式太商业化,误导了很多人。一个单位300多个人去体检,只用一个“套餐”,或者只分男、女两个“套餐”。对于有些人,套餐项目不全;对于另一些人,很多项目多余;对于一些高危人群,这个套餐会造成漏检。

体检项目的设置,应该因人而异,结合年龄、职业、生活习惯、生理特点,对某些疾病的高危人群,要做一些有针对性的检查,那些大而不当的“套餐”,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适用的。

2. 有的体检医生是“无证上岗”!

从业资质是更严重的问题,据一位三甲医院体检科医生透露,体检中心B超科的医师来源,有的是求职应聘的,有的是同行介绍的;有的B超科医师有资质,有的没有资质,也就是“无证上岗”。“无证上岗”人员,在民营的体检中心是很普遍的,在公立医院中相对少一些,但是也存在。

“无证上岗”现象也存在于其它检查项目中,比如骨密度、动脉血流检查、动脉狭窄检测等功能医学检查,普遍安排护士操作,这类人员无法保证检测质量安全,只是一个“熟练工”。

3. 体检“流水线作业”,单位时间内体检人次太多,体检质量存在问题。

“超声科做得好不好,决定了一家体检中心的成败。”一位三甲医院的超声科医师说,超声科最容易出现漏检,也最容易落下“证据”。

血常规、血脂、血糖等检查数值本身就会有波动。但超声不一样,短期内不会有太大变化,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一旦漏诊,会延误最好的治疗时机,尤其是癌症。

在某些体检机构,提倡“速度决定一切”,检查速度决定了体检中心的效益,决定了体检医生的工作业绩、工资收入,决定了体检的准确率,决定了体检质量。

一位B超科医师说:“质与量,确实是一个矛盾的事情。如果把体检人数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就能够提高质量;但是,如果把数量控制下来,那机构与个人的收入就会受到影响。”

4. 有些“高端体检”,只是价格昂贵,并未提供相应价值的服务。

不是价格越高,就意味着体检质量越高。

随着越来越多的“高端体检”出现,有人开始质疑:高端体检只是价格虚高,体检项目基本上很难突出差异化,所谓的“高端体检”还处于比拼规模、环境、设备、人员、服务等阶段。

有些“高端体检”只是体现在华丽的设计、舒适的装修、空姐式的服务上,而并非是医生水平更高、检查更精准、后续解决问题更高效。

“高端体检”需要体现在个性化服务方面,而不是在未明确消费者需求的情况下,把很多不必要的体检项目加进套餐里、抬高价格。

5. 有些民营体检机构,拉低价格争夺市场,影响了体检质量,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有些单位的团体体检,能把价位谈到每人100多元,甚至几十元,这种价位的体检,能否起作用,值得怀疑。无底限地拉低价格,是一种低水平竞争,最后也拉低了行业的整体水平。

一位三甲医院体检科主任介绍,近些年,因为受“价格战”影响,该机构已经不愿再接“公务员体检”这类项目,因为太低的价格无法保证正常成本。一些民营机构因价格优势,逐渐取代了公立体检机构。

体检是一项医疗行为,不能用人民币标示的价格去衡量这项服务划不划算,超低的价格怎么保证医疗安全?怎么保证试剂合格?怎么保证人员资质?

标签:
来源:新京报
编辑:GY653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